庞晓杰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火箭队排名【视频】“比较文学与人文学”对谈报道(含现场视频)-比较所30岁啦

【视频】“比较文学与人文学”对谈报道(含现场视频)-比较所30岁啦
2017年12月21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埃米尔物语,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杂志协办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系列讲座”第四十二讲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108室举行。本次讲座为对谈形式,主题为“比较文学与人文学”。讲座由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张隆溪教授担任引言人,中文系张辉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燕京学堂院长袁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梁展研究员、中文系比较所康士林教授、车槿山教授、戴锦华教授、张沛教授、秦立彦副教授、蒋洪生副教授一同参与对谈。冯溪
本次讲座是继“文学批评经典导读”系列讲座之后,张隆溪教授此行在北大参加的第五场讲座。在前四讲中迷雾苍龙,张隆溪教授介绍了包括诺思洛普·弗莱的《批评的解剖》(Anatomy of Criticism)、弗兰克·克默德的《结尾的意义》(The Sense of an Ending)、彼得·布鲁克斯的《情节阅读》(Reading for the Plot)和安伯托·艾柯的《解释与过度解释》(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在内的多部文学批评经典著作海门人才网。本次讲座与之前不同,与会学者将围绕“比较文学与人文学”这一主题展开更为开放的讨论。

讲座伊始,张辉教授向在场听众介绍了各位与谈人,此后张隆溪教授作了简短而富于启发性的发言。他谈到一方面西方学界许多人都谈到比较文学的危机和比较文学的死亡,但另一方面比较文学在中国、印度等许多国家发展得很好。如何应对比较文学的危机和思考比较文学的未来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世界文学的出现就是要超越欧洲中心主义,这不意味西方文学不再重要,而是要强调在非西方的文学传统中也存在很多重要的作品。如何让非西方的经典著作也被全世界的读者所了解呢?张隆溪教授认为世界文学的发展为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了机遇。
以此为引,在场的学者围绕“比较文学与人文学”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刻而富于启发性的讨论。
杨慧林教授认为比较文学与宗教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黄霄云。语言学家缪勒曾说“只知其一qq简单盗,一无所知(He who only knows one, knows none)”,他将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论共识引入了宗教学研究,所以说宗教学研究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比较研究。杨慧林教授认为比较文学具有一种工具性的启发意义,能够辐射到整个人文学,比较文学在方法论意义上将成为一门对其他学科极具启发意义的学科论语八则。
康士林教授则向大家介绍了美国高校的比较文学课程情况,伯克利、芝加哥、斯坦福和耶鲁大学比较文学课程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比较文学理解的变化汇生通。通过对美国高校比较文学传统课程与新课程的对比,我们将对如何定义比较文学有更形象具体的了解,也为日后提供什么样的比较文学课程提供借鉴。
梁展教授继续谈论比较文学的死亡的问题。他认为不仅是比较文学,甚至是文学也面临着“死亡”。当我们思考如何面对比较文学的危机时,不妨借鉴兄弟学科的发展情况,例如比较政治学、比较经济学等,我们可以通过双向追问来应对欧洲中心主义,这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或许有所启发。
车槿山教授追溯了比较文学的历史。他谈到从作为比较文学发源地的法国来说,比较文学之死或许是合理的龚格尔。在法国的影响研究框架下逍遥骑士,比较文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一种更靠近自然科学的一种做法,它被定义在文学史研究之下。到了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平行研究把两个没有史实关系的现象进行研究,使得自然关系转变为了文化关系,追求发问的有效性而不是真理性。正是这种平行研究的发展将对其他学科产生重要影响。

戴锦华教授将电影的死亡和文化研究的死亡与比较文学的死亡联系起来。比较文学兴起于二战之后,它最早不仅是作为一个学科守望尘世,而是作为一种思路和视野存在的。现在,它的思路和视野在几乎所有的学科中都被采用了,从这种程度上说,可以说比较文学已经死亡了。在国别文学比较的意义上,比较文学或许也有死亡的趋势。现代主义已经不再具有明确的界限,资本主义内在的差异也在逐渐抹除。但是,比较文学作为题中之义的跨语境、跨文化、跨学科所包含的对我们主体的反思,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在福柯看来,人文学本身就是跨学科的。戴锦华教授认为在单一领域内去“触摸真理”是一种谬误山蛩虫。面对全新的知识生产情况,我们需要去思考整个人文学和思考人类。对此,比较文学是占有有利地位的火箭队排名,比较文学方兴未艾。
张沛教授认为人文学是本次对谈的关键词之一,上溯历史,人文学的边缘化并不奇怪,因为它在历史上早已边缘化多次。但这种边缘化还不够梦醉江湖,“当一个学科认为自己真理在握,这个学科反倒是有问题的张久祥,只有当它不断被边缘化,才会发现原来其中有真意”,张沛教授如是说道,他认为比较文学是面向未来、面向他者的元学科,具有开放性和颠覆性,这也是人类精神中永恒的不满的体现。
蒋洪生老师认为比较文学在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力不够强。文学研究应该是一个整体性的研究红肥绿瘦,而许多研究者却躲在小楼里自成一统,过于重视自己的学科范围和内部研究。另外,当前的文化热多是被资本拉动,人文学表面的繁荣不见得对真正的人文学有好处,反倒会成为一种内伤,而使其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内核。蒋洪生老师认为人文学科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我们比较文学总是在进行非纯化的运动,我们不会终止于历史的某个时刻,而是不断发展”。
秦立彦老师从个人经历出发谈及了关于东西比较在想象和现实上的反差。东西比较是一个庞大的领域,但真正投身其中的人却不多。因为它要求学者必须具有雄厚的学识修养。作为共识的是东西比较这一领域是大有可为的,问题在于如何作为。秦立彦老师认为学者们要避免去历史化倾向和避免简单的比附。此外,秦立彦老师还就世界文学的可能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张隆溪讲授讲话】
最后,张隆溪教授对本次对谈进行了总结。他说道:“应当承认,比较文学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成为主流。比较文学产生之初便十分重视对原文的把握于文文整容,这就必然要求学者对欧洲语言的精通,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的编者就曾提出比较文学学者必须掌握十种语言,而这十种语言都是欧洲语言。所以比较文学从产生之初就是欧洲中心的。我认为现在中西方文学处在较好的发展局面是和国际格局紧密联系的。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转换也与时代密切相连菲尔·科尔森,在十九世纪流行的是达尔文的实证主义,法国学派的实证主义则与之契合。但二战之后,人们发现民族主义会带来灾难,不能再局限于民族做学问了,所以平行研究应运而生。文学的研究诚然不能被资本所主导,但是也无法否认文学研究的背后有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现在独步仙尘,我们的文学观念应当回到重新阅读文学文本上,阅读文学文本时,一方面要重视它所包含的社会背景潞安吧,一方面也要看到它将对未来产生的影响。”
本次讲座引起了听讲者广泛的思考和讨论。讲座结束后,在场听众与各位学者就“理论与民族性的关系”、“世界文学的意义”等多个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住吉会,讲座在浓厚的学术讨论氛围和热烈的掌声中获得了圆满成功。
本期编辑
谢云开
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公众号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秘书处)
比较所30岁啦
微信号:pkuiclcc30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