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晓杰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河南体育彩票【视频】“香港皮革大王”田家炳辞世:捐出80%资产建校,一双鞋穿10年,月消费仅3000元!-创业报

【视频】“香港皮革大王”田家炳辞世:捐出80%资产建校,一双鞋穿10年,月消费仅3000元!-创业报
请点击上面蓝色字免费订阅本账号八马赛珍珠!
顶尖老板思维
商战
IT报
作者| 悠悠
来源 | 创业中国(ID:cychina520)原创,
7月10日,田家炳基金会在官方网发布了《田家炳博士讣告》,内容如下:
▲图源:田家炳基金会官网
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不曾获封首善桂冠,也不是捐款数额最多的慈善家,更没有大张旗鼓高喊裸捐的行为,但他对教育事业的纯粹、无私却让无数人敬畏、钦佩。
1982年,田家炳创办田家炳基金会,当即已是亿万富翁的他,却选择将个人资产的80%捐给基金会,用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30多年来,他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的乡村学校图书馆;还曾入川9次,捐款金额高达7000万元,被称为“中国百校之父”。
对于这样温暖而庞大的数字,田老却说:“几十年来,自己没有什么建树。不过是在做小生意、小工业上,积累了一点财富而已。很感谢82年基金会的成立,才让大家将我一点点的收入,做好了为国家、民族事业奉献的这件事”
是啊!在田老心中,能帮助国家步入强国之林,为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恭城天气预报,是多么光荣的事啊,而对自己资产的“抛弃”,也是他认为自我奉献的表达方式之一。
人们总认为慈善家是“先富后善”的,但田家炳的善意却源于父亲曾经的敦敦教诲。
01
父亲早年逝世,
他初中辍学撑起全家
1919年,一名男童在广东大浦出生,老来得子的父亲希望家里唯一的男孩能“彪炳历代”,所以为他取名“田家炳”。
田家炳的父亲敦厚老实,能文善武,河南体育彩票打家炳出生以后便悉心照料,用心教学。
得益于父亲的教养,本该懵懂任性的家炳却比同龄孩子成熟稳重得多,喜爱学经史习诗文,久而久之也有了父亲身上那种诚恳谦虚的态度。
1935年,父亲去世,未满16岁的田家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良好的教育与素养不断提醒他要振作起来。为了撑起这个家,初二时,他选择辍学从商,接手了父亲生前经营的瓷土工厂。
放弃学业,也就此成了他心中的结。即使田家炳热爱学习也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当下的窘迫让他无能为力,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
清贫教会了他节俭,知识赋予了他智慧。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做起生意来,田家炳却毫不马虎,为了不让生意脱节唐朝好医生,他花了两年时间琢磨瓷土生产工艺的基本技术。
1937年,依靠前两年的学习与研究,18岁的他,完全可以独立面对各类经销商了。
是年,他效仿其他做瓷土生意的大浦同乡,把家乡的瓷土加工成面浆,运到越南西贡,卖给开瓷器厂的老乡。最终贝果头,把瓷土做成了“出口产品”,并在越南创立了泰安隆瓷土公司,积攒了一些家底。
02
孤身勇闯印尼,
回港后成“香港皮革大王”
1939年6月,日军陆战队侵入广东汕头。实业被战争冲击,瓷土出口被迫中断,田家炳不得不另谋出路。他离开了越南,只身闯入了印尼。
通过前几年开办瓷土工厂,田家炳手头有了不少的“创始资金”。
刚到印尼,他并没有重操旧业常乃超,而是在万隆附近的小镇上开了一家土特产店。通过运营这家小店,他熟悉了印尼的人文环境、消费习性和商业模式,于是他辗转到了雅加达,开始从事树胶工业。
1956年,临近不惑之年的田家炳在人生地不熟的印尼首次办厂,创办了印尼第一家塑料薄膜厂,他也因此被当地人誉为“一位成功的印尼华侨”。
但田家炳一心念国,心怀楚囊之情。于是在三思之后,决定回国返乡,带领人们寻求致富道路爱上男主播。
1959年,重归香港的田家炳转移了经营阵地,举家迁居。并在新界屯门填海造地,专事生产塑料薄膜和人造革,随后又向房地产进军,步伐与当时的李嘉诚甚是相似。
但与之不同的是,当时的房地产行业正处于上升阶段,制造业反而略显萎靡不振。再加上当地人深受殖民者思想影响,与本土实际经济情况相脱节,也就大大减慢了制造业经济恢复的速度。
靠实业发家的田家炳深知办厂困难,但好在这样的挑战也给了他机会。此时香港的人造革技术还不够成熟,整个市场缺少标杆企业,简单来说就是没有“领头羊天机棒。”
再加上人造革销售市场不分“淡旺季”,市场具有需求持续性的特点。因此,田家炳继续发力,在自己早已轻车熟路的行业上,攒足猛劲,往前冲。
随着时代的发展,香港经济状况开始明朗起来。田家炳的皮革厂和房地产事业蒸蒸日上:通过新办工厂、修建新房,带动了下游加工工业的发展和工人的就业,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繁荣。而他自己,也从“人造革老板”成为了“香港皮革大王”。
03
卖房助学、贷款助学,
每月用钱不到3千元
“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也走过欧洲一些国家,我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达。”
田家炳一直活得很明白,在历经辍学、出国创业、印尼办厂这些事情以后,他更能体会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创业的意义。
所以在面对中国13亿人口“包袱”时,相比专注多元化、中高层教育的邵逸夫,田家炳更注重孩子们的基层教育,大力捐赠中小学。
如果将这近200多所中小学,一层一层的垒起来,也能成为这个99岁告别人间的老人家步往天堂的阶梯。
返港后,田家炳前以造福桑梓为重心;在成为亿万富翁后,则以报效国家为己任。
1982年,一直致力于国家教育发展的田家炳本着“留资产给后代不如积善德给后代”的理念,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专事捐办教育、医疗、交通、文娱等公益事业。
实际上,多数富豪捐款都会有所“收敛”,但田家炳从不吝啬。
在2001年香港金融风暴肆虐以后,他为了实现曾经的诺言,不顾基金会收入缩水,依旧坚持要捐助内地的部分学校。“既然手上的资金不充沛,汪玲露那就卖房子!”他这样想。
后来,20多个子孙都没能阻止得了田老的决定,他最后以5600万的价格低价售出了那栋价值1.2亿港币的“花园式豪宅”,搬进了面积不大的出租房,并将卖房所得资产全部捐赠。
然而,卖房还不够!
2003年成乔,香港特区政府出台一项政策:凡是得到民间资助的大学,都可以得到政府的等额资金支持。
金融风暴后的基金会还处在恢复期,虽然政策已出,但是没有足够的资金跟上这波“红利”。
田家炳坐不住了,立马向银行贷了六百万港币,资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顶着负债的压力重生之赛迦,出着他口中的“绵薄之力”,而自己却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性。
田家炳极少应酬,靠着两碟青菜豆腐就能吃饱;
不买豪车,不请司机,每天乘坐地铁出行;
子女结婚,一切从简,不乐大张旗鼓;
一双鞋穿10年,反复修补,不愿丢弃;
每年租金收入高达8、9千万元,每月消费不超过3000元;
拥有亿万家产的他,谈及生活状况,却常说自己比上虽不足,比下却太有余.....
这样的“有余”却无异于普通的“工薪阶层”。
04
结束语
也许今天,你正伫立在“田家炳教学楼”前,脑海里闪过的,是这位亿万富豪一生的辉煌成就。
但在田老心中,没有比慈善事业更重要的事。他曾说过:
“‘慈善’其实与身份、地位和财产无关,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好事,只要你存好心,当好人,处处都可以做好事邪佛修神。此外,人要愿意吃亏,不要以为吃点小亏别人就觉得你是傻子,不斤斤计较,能够吃亏,与人交往起来反而让人很放心。”
这句话道尽了田老一生的“行善规则”,也将继续影响万千敦品励学的莘莘学子。
田老的肉体虽然已逝,但他的精神将会永垂不朽,正如雨果对文学巨匠巴尔扎克之死的评述一般:从今以后,他将和“田家炳行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