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晓杰给生命一份诗意的慰藉-介休土老帽
庞晓杰
给生命一份诗意的慰藉
◇田孝士
晋中作家李军民的散文集《守望人生》出版了。全书约十四万字,分五个专辑,分别为一生一世的守候、一句叮咛一份真情、故乡的河水带着我的梦流向远方、用心书写那个属于自己的符号、思想是航行在脑海的帆船等。
书的封面设计很特别。右上首是一棵黄灿灿的依然能感知阳光的热烈和温暖的向日葵,用一个衣裤夹子夹着,悬挂在一根乳白色的晾衣绳下,那两三个不经意间的夹子,有的头朝上,有的头朝下,似乎传达出一种闲适和散淡。背景是那淡蓝色的天空,仿佛阳光如此地好,那份蔚蓝也被稀释了,深深印在我们脑海里的是那种反而更加辽远的蓝天。蓝天下依次是淡绿色的大地,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和郁郁葱葱的希望。淡绿色下面,又依次是跟黄灿灿的向日葵难分仲伯的黄色,几乎占了整个封面的一半,则象征着丰收在望的麦田,象征着成熟和热烈,也象征着激情和喜悦。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当然更喜欢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我觉得,书的封面就像是一个人的容颜,即使她一句话还没来得及开口述说,但她已然告诉你,她曾有过怎样的生活,她是怎样的一个人,或者,她是怎样的一本书,值不值得你去翻看。当我翻开书的每一页、每一篇时,我觉得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果不其然,我读到了向日葵对阳光的那份憧憬,读到了生活富有诗意的闲适和散淡,读到了像淡蓝色的天空那样纯净辽远的意境,读到了绿色大地蓬勃的生命力和郁郁葱葱的希望,也读到了那种沉甸甸的丰收在望的喜悦,自信坚强、追求真善美的真情流淌。
第一辑主要讲述家庭温情。像《一生一世的守候》,就是讲了作者为了女儿的学业把孩子送到了省城求学,但孩子总是恋家,妻子也割舍不下对孩子的思念。我为了不让孩子分心,则故意板起面孔“刻意”疏远孩子。在2013年和2014年交接之际,女儿专门从省城赶回来和父母团聚,并放下学业,嘻嘻哈哈跟母亲看“跨年演唱会”。这使我非常不能够理解。但最终孩子的良苦用心在妻子的解释下得到了我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感动——昨天和今天是2013年和2014年新旧之交,“1314”就是“一生一世”,许多孩子用这个来表达对至亲至近的人的爱意。《贴心小药盒》讲述的是两名孩子为了当矿工的父亲的身体健康,特意给父亲准备了两个小药盒,一个小药盒让父亲随身带着,一个小药盒放家里。但是孩子的这份对父亲的爱,并未能挽留父亲过早离去的生命。父亲两年多外出替矿务局要债,在快要回到家的路上突发脑溢血死去了。年三十一家人吃年夜饭的时候,两个孩子就把给父亲的两个小药盒摆在饭桌上——父亲的贴心小药盒留下了,可他却带走了一家人的心。看到这最后一句话,我不禁黯然泪下。
第二辑讲人间真情。人间真情包括朋友情、师生情,以及和自己有交集的人的真诚沟通和交流互动。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事情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了作者的妻子在产房待产时,一个姓李的大夫直言不讳地提要求“你过来时带两瓶酒”,这使作者非常反感。但实际上李大夫是因为冬天产房温度低,为了保障产妇安全,用来点燃酒精用的。最后作者得出结论——误会产生矛盾和怨恨,有时候,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当前医患关系紧张,个别白衣天使确实唯利是图、丧失了起码的医德,但大多数医护人员还是好的,还是像李大夫这样一心为了患者着想。我觉得这是这篇文章值得称道的地方。第二辑里我非常喜欢《幸福时刻的逃避》和《我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在《幸福时刻的逃避》里,作者讲了朋友的父亲过八十大寿,想邀请作者参加庆贺,因为他们之间的交情是属于那种“父一代、子一代”的交情。但作者却“借故”推脱了,作者推脱的原因很特别——我的母亲四十岁的时候病逝,我不到三岁。我的父亲六十六岁时去世,我不到三十岁。我的心灵一直有一道伤疤难以愈合,我不敢看别人家其乐融融的场面。他的幸福之处正是我的不幸之处,他无意伤害我,我也无意伤害他。这篇文章尤其体现了作者细腻真挚、思念亲人,此处无情胜有情的感觉。《我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也是这样,作者接到同事母亲病故的加急电报,但为了不影响同事的登台演出,直到晚上演出完才委婉告知同事他母亲仅仅是“被车碰了”,而且电报原件也被他“弄丢了”。当然事后,作者还是得到了同事的谅解。这篇文章不但体现了作者的细腻委婉,更体现了作者的善良厚道。
第三辑讲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作者从汾河之美、夏门之美、一人一山一城的“介休”之美,到历史人物介子推的人格之美,再到地标性建筑的城市道路、文化宫之美,然后再延伸到对地方美食之美的介绍,比如说切溜则、拔烂则、合碗则的介绍等。某种意义上成为介绍家乡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一个窗口。第三辑里介绍历史名人介子推的文章《介子推:烈火中永生》曾获晋中市文联“晋中.我们的家园”征文优秀奖。
第四辑讲对理想不懈追求之情。其中《阅读是人类最优美的状态》,《用心书写那个属于自己的符号》,《现在做的事情是为了以后不后悔》,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对人生思索、对精神追求的始终不渝的坚持不懈。对于这一辑的文章,我尤其感同身受,而且对军民“把文学创作当做了一种追求、一种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锻造,并沿着这道艰辛的阶梯,让生命的高度不断攀援”(诗人王志峰语)的精神始终充满敬意。军民对文学的热爱达到一种痴迷的程度,在王志峰的序里,曾谈到军民的阅读,每年的阅读量都在五六十部书以上。正是有这样的博览群书,才使得他的好多文章都各炳千秋、举重若轻。
第五辑讲对人生哲理的探索思考之情。其中《思想是航行在脑海的帆船》,用诗一样的语言,歌颂了思想之美。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脑海更浩瀚的宇宙。航行在脑海里,思想浪花飞溅,理想风起云涌,梦想色彩变幻。让你的思想之流尽情地涌动,汇入更多人的脑海,然后,你的生命就真的会有长度……是啊,人类之所以区别于万物,就是因为人类拥有思想,而思想也是美的,甚至是唯美的。
跟大多数作者一样,军民的文学之旅发端于诗歌创作。从诗人王志峰的序《遥远,离他很近》里,可以看出,作者从十三四岁开始,已经开始尝试诗歌创作了——时年十三四岁的他,被这股热浪涌动着,并用诗歌的方式打开了懵懂的心扉。这就意味着,作者看世界的视野,以及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必定会有意无意地带有一种诗意的角度;而他的每一段文字、每一篇文章,也会有意无意地像经营诗歌那样追求一种精致、一种完美,或者一种意境、一种简约。
他用诗意的视角、文学的或者人文的视角,来看待他走过的生活,看待他周围的人和事,看待他未来要走的路,看待他的家乡的一山一水,包括看待他遇到的、或者看到的坎坷和不幸,无疑这种诗意和温情有时候会弱化、或者淡化生活本来的复杂和狰狞,丑陋和不堪,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能给人一种积极前行的力量。我常常感觉,在这个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里,浮躁和物化成为社会的本色,有时候我们确实看不到目标,也看不到脚下的路,但我们还是需要那种一直往前的力量,那种坚持的力量,那种没有路也要硬踩出一条路来的精神的力量。军民的散文集《守望人生》则给我们这样一种信念:用诗意和文学的眼光看待人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坚守一方精神净土,这样我们才会有勇气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才会有目标而不致迷失方向。
他用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甚至生命中的每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来告诉我们,没有坚守,就无所谓期望;唯有坚守,才会有期望,有憧憬,有梦想。假如你想要从这本书里读到多少精致、精彩,或者可资一用的文学创作技巧的东西,我觉得你也许会在某种程度上失望;但是你若是热爱生活的,习惯思考的,你就能从本书里读到一种源自生命本质的力量,一种潜滋暗长、没有犹豫和退缩的力量。这种情形我觉得有点像当年梵高的画作,它是粗糙的,很多时候是不讲技巧不讲章法的,但正是那种并非中规中矩的创作,却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生活和生命本来的力量和色彩。从这种意义上看待李军民的《守望人生》,可能我们就会读到更多层面的东西,领略到更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