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晓杰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庞晓杰经络和经方中医的关系-中医宝典

庞晓杰经络和经方中医的关系-中医宝典

庞晓杰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编者按
中医是怎么回事?现代人应该如何从中医获得健康的身心?在追寻生命和生存质量的今天,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医。
本文由作者“牛翁一安平泰”发布于天涯论坛(牛翁QQ362944773),我们分享并希望能与大家在思考辩论中对传统经方中医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上一篇:再谈阴阳辨证的价值
谈谈经络和经方中医的关系
人体十二正经加上任督二脉组成了人体大框架,经是主干,络是支节叶蔓,人体整个是被经络包围穿插组合起来的一个整体。
我们都说“人活一口气”,这个气的概念很复杂,我们姑且放下不说。但是谁都知道,气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表现,而经络则是气在人体内的的运行通道。这个通道不是微观物理的管道概念,而是一种神秘力量规范指导下的特定通道。生命还存在,经络就存在,生命终结,人断气了,经络也就消失了,看不见找不到了。
所以,西医解剖尸体根本找不到经络,只有大活人自己才能感受到经络的存在,连医生也感觉不到经络,医生掌握的是经验。针灸大夫会边下针边问患者:“感觉到了吗?感觉到了吗?”这一点足以证明中国人的学问基本都是建立在人文实践基础上得到的。
经络是一切中医活动的源泉,它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有了经络,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经络,人就是一堆待拆的零部件。
中医讲究整体观,在辨证施治的行医过程中,从不死死地盯住某个器官不放,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的生命状态,重视的是人体内的精、气、神。中医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它抓住了经络这个源泉。
人体所有的疾病,都是发生在经络所循行关联和功能之上的。所谓的“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不是一个简单的说辞,而是经方中医的根。“六经”、“经络”、“经方”这三个名词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看《伤寒论》在辨六经病的症状上,几乎都是体现在经络循行所主的范围,很多人之所以学伤寒入门很困难,就是因为经络知识的严重匮乏。这就是为什么从药学入手学伤寒就非常难,从针灸入手学伤寒就比较容易,关键一点就是在经络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上。
老牛在这里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我们常说的急性、慢性咽炎,喉咙痛,扁桃体发炎等等疾病,很多时方中医就爱用一个发炎来含混辨证。但是咽喉的疾病到底归谁所管,六经如何辨证?(一个中医大夫,整天嘴上这个发炎那个发炎的,拿一个西医概念来做中医辨证,真不嫌丢人啊,去翻翻老祖宗的医书,你能从清朝之前的医书上找到发炎二字吗?)
从药学入手的中医们一定会用清热解毒,来辨证施治的,基本都是在用上火理论辨证治疗。可是如果你有一点基础的经络知识,就会发现,经过人体喉咙部位的是肾经和肝经的经别所主。
肾经“其支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又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肝经是“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显然肝经的所主部位仅仅是在喉咙之后,所主的范围有限,而肾经是沿着喉咙两侧循行,一直到舌根下的,两个支别所主的面积非常大。如果你对伤寒条文也比较熟悉的话,在伤寒条文所牵扯到喉咙方面的症状,基本都是集中在肾经以及和肾经为夫妻经的太阳经上面。
太阳篇29条:“脉浮,自汗出……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83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咳喘虽说也是咽喉这个部位的症状,但是明显发病根源不在咽喉。而太阳病更多的是咳喘、喘满的症状居多,真正咽喉疼痛的条文是在少阴经条文里面。
少阴篇310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
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老牛把这些列出来,只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理解伤寒论行文的规律,便于理解学习。
我们熟读伤寒论条文,就会发现大部分的条文都是在用十二正经所主部位来归纳的,仲景先师排列条文的顺序,也显然是在按照人体发病的部位逐一推进、排列、叙述。那么认真的学习和熟悉十二正经的循行部位和所主范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
在下面老牛就列出这些十二正经的循行部位和经别穴位,以便大家复习和熟悉基础知识,然后我们再深入的研究经络的学问,更好的学习伤寒论。
十二正经循行和穴位
1、手太阴肺经
《灵枢·经脉》: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本经穴】
中府(肺募),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合),孔最(郄),列缺(络),经渠(经),太渊(输、原),鱼际(荥),少商(井)。
2、手阳明大肠经
《灵枢·经脉》: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本经穴】
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和髎,迎香。
【交会穴】大椎、水沟(督脉),地仓(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3、足阳明胃经
《灵枢·经脉》: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本经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大肠募),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合),上巨虚(大肠下合),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丰隆(络),解溪(经),冲阳(原),陷谷(输),内庭(荥),历兑(井)。
【交会穴】
睛明(足太阳),颔厌、悬厘、上关(足少阳),水沟、神庭、大椎(督脉),承浆、上脘、中脘(任脉),迎香(手阳明)。
4、足太阴脾经
《灵枢·经脉》::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本经穴】
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足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交会穴】
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5、手少阴心经
《灵枢·经脉》: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本经穴】
极泉、青灵、少海(合)、灵道(经)、通里(络)、阴郄(郄)、神门(输、原)、少府(荥)、少冲(井)。
6、手太阳小肠经
《灵枢·经脉》: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本经穴】
少泽(井)、前谷(荥)、后溪(输)、腕骨(原)、阳谷(经)、养老(郄)、支正(络)、小海(合)、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交会穴】
大椎(督脉),上脘、中脘(任脉),睛明、大杼、附分(足太阳),和髎(手少阳),瞳子髎(足少阳)。
7、足太阳膀胱经
《灵枢·经脉》: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本经穴】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8、足少阴肾经
《灵枢·经脉》: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骨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本经穴】
涌泉(井)、然谷(荥)、太溪(输、原)、大钟(络)、水泉(郄)、照海、复溜(经)、交信、筑宾、阴谷(合)、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交会穴】
三阴交(足太阴),长强(督脉),关元、中极(任脉)。
9、手厥阴心包经
《灵枢·经脉》: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本经穴】
天池、天泉、曲泽(合)、郄门(郄)、间使(经)、内关(络)、大陵(输、原)、劳宫(荥)、中冲(井)。
10、手少阳三焦经
《灵枢·经脉》: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至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本经穴】
关冲(井)、液门(荥)、中渚(输)、阳池(原)、外关(络)、支沟(经)、会宗(郄)、三阳络、四渎、天井(合)、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瘛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交会穴】
秉风、颧髎、听宫(手太阳),瞳子髎、上关、颔厌、悬厘、肩井(足少阳),大椎(督脉)。
11、足少阳胆经
《灵枢·经脉》: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本经穴】
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胆募)、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合)、阳交、外丘(郄)、光明(络)、阳辅(经)、悬钟、丘墟(原)、足临泣(输)、地五会、侠溪(荥)、足窍阴(井)。
【交会穴】
头维、下关(足阳明),翳风、角孙、和髎(手少阳),听宫、秉风(手太阳),大椎(督脉),章门(足厥阴),上髎、下髎(足太阳),天池(手厥阴)。
12、足厥阴肝经
《灵枢·经脉》: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本经穴】
大敦(井)、行间(荥)、太冲(输、原)、中封(经)、蠡沟(络)、中都(郄)、膝关、曲泉(合)、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脾募)、期门(肝募)。
【交会穴】
三阴交、冲门、府舍(足太阴),曲骨、中极、关元(任脉)
经络之间也是相互关联、互为表里的。比如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脾经与胃经相表里、心经与小肠经相表里、肾经与膀胱经相表里、肝经与胆经相表里。如果不了解这些经络的表里关系,就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理和病变。清代俞嘉言说得好:“如果不了解脏腑的经络,一开口,一动手,便会出错。”
中医的核心是阴阳,经络是阴阳之气在体内运行的通道。说简单,中医就这么简单,大写意,大抽象,这就是中医。
但是写意和抽象难道就意味着不严谨太简单吗?显然不是的。一个阴阳五行,一个经络气血,说得复杂一些,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需要你花费一生的精力去体悟。古人讲“皓首穷经”,我这里借用一下,将“经”解释为经络,这就是说你从少年就开始一直研究到头发变白,也不一定能搞明白经络。
还是那个中国人独有的格物致知的精神,任何事物都有道器体用两层含义组成的,面对形而上学的概念,必须依靠“悟”才能掌握。我们不能因为人体解剖找不到经络就否认它的存在。常言道“人活一口气”,气就是人的生命,经络就是人体生命的律动,生命存在,经络就存在,只有存在的生命才具有完备的概念。
中医强调“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什么?神是无形的东西,是形而上的概念。人的精、气、神的表现,就是人体内的阴阳之气的功能实现的,这就难怪西医的解剖学就是找不到它们。
形是什么?形是有形的东西,即使人死了也可以在解剖中找到,还能放在药瓶中保存。如果有人不相信人体内有阴阳之气,可以闭上双眼体会一下。只要你真正地静下心来,就一定会感觉到体内有一股气在游走,这就是《内经》中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当然这个静不是任何人都能体验到的。)
如果你心不静,总想着股票的涨涨跌跌、生意的曲曲折折、仕途的坎坎坷坷、生活的是是非非……那么,你肯定感觉不到真气的存在。练习太极拳的高手都知道,练到一定程度时便有腹鸣、指麻等行气现象,这就是气在人体内的运行,这个感受同样不可言传。只有练习者自己能体会到。
《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人的精、气、神运转正常,人就很健康;精、气、神消失了,生命也就终结了。这三个概念整合在一起,就可以用一个真气来概括。所以,一定不要忽视了自己体内的真气是否在“从之”。如果你不关心它,护佑它,重视它,它就会发脾气,就会报复你,让你疾病缠身。它会让你患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总之,你哪儿最薄弱,它就在哪儿兴风作浪。如果你真心地呵护它,像恋人一样关爱它,它就会对你百般温柔,极尽体贴。风寒来了,它会说:“没关系,我来赶走它。”暑热来了,它会说:“没关系,我来保护你。”
“上工守神”,就是要守住人体阴阳之气的变化。要了解人体内的阴阳之气,就要了解经络,因为气就在经络里!
上面谈到,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是干线,络脉是支线。人体有十二条经脉,它们分别与脏腑相连接,十二经脉与无数络脉相连,纵横交错,形成了一张立体的大网络,大网络上还分布着三百六十多个穴位。
打个形象的比喻,经络就像遍布城乡的手机信号网,虽然用肉眼看不到,却无处不在;穴位则像信号发射塔。如果某个地区的手机没有信号或信号太差,我们通过调整发射塔就可以解决问题。同理,身体上的任何部位的病变,都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推拿,按跷,针灸,药石)来刺激经络上相应的穴位来治疗。
经络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使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没有经络,就是死脏腑,不管泡在什么液体里都是死的。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经络本是阴阳之气的运行通道,可为什么十二经络的名称里都含有一个脏腑的名字呢?这就是因为中医从不将脏腑视为死的东西,也从不将人体视为一堆零部件的组合。
人体十二经络有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搭配,就是每一条阳经都有一条阴经与之相表里,从而形成了阴与阳的协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仔细玩味,你会发现这两句话意义深远。阴在人体内,她守候着阳;阳在人体表面,他是阴派出去的士兵。人体内的道理如此,天地之道无不如此。比如一个家庭,男人的职责是在外边遮风挡雨,为的是家中妻儿的安康;女人则在家中守候自己的男人,为他营造一个温暖的港湾。如果阴阳失调,家中的妻子不再守候外出的丈夫,这个家就会后院起火;如果外出的男人不再为家人忙碌,而是另有新欢,这个家(人)就会分崩离析。可见,世间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领悟了《内经》不仅可以学好中医,也可以搞好家庭关系。
十二经络的阴阳表里关系如下: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十二经脉的运行路线是这样的:
手三阴经从胸到手,由内而外,手三阳经从手到头,由下而上;足三阳经从头到足,由上而下,足三阴经由足到腹,由下而上。
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人体经气的运行与自然界天地之气的变化十分相似。
地上的水,由于阳光的照晒,变成了清阳之气,蒸发上升,在天上形成了云;这就是我们经方中医谈到的,阴阳气机升降的“升”。云在天空凝聚、温度降低,吸收了浊阴之气,化而为雨,又会从天空降落在地面,这就是“降”,这就是气在自然界中的升降循环。
有了这个循环,自然界就有了生机;没有这个循环,自然界就会是一潭死水。尽管气的运行变化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清阳之气上升,重浊之气下降,同时,阴气生发而为阳,阳气潜降终化阴。
人体之气的运行与天地之气的运行一样,清阳之气上出于眼、耳、口、鼻等孔窍;清阳之气向外开发肌肤腠理;这又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出”。浊阴之气下出于前阴、后阴二孔窍。浊阳之气向内归藏于五脏,这就是“入”。
在自然界,一旦这种运动平衡被破坏了,天地之气的运行受到了影响,大地就会出现干旱和洪灾。同样,如果人体的平衡被打破了,阴阳之气的升降宣发受阻,人就会疾病缠身,正所谓《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的运行是以阴阳之气的变化为纲纪的,正因如此,才有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所以,古代的圣人先贤才会上效法天之清阳以养头,下效法地之浊阴以养足,中效法人间之事以养五脏。看到了吧!什么是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这就是。中医从不死死地盯住某个器官不放,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的生命运行状态,重视的是人体内的精、气、神。所以,不了解经络,不了解人体之气的运行规律,根本就无法了解五脏六腑,就会“开口动手便是错”。
所以,学习中医的人首先就要弄懂经络,不懂经络寸步难行;只有了解经络,才能守神,成为中医里的上工。
(待续)
阅读前文:
再谈阴阳辨证的价值
谈谈献血的弊害
肝炎的治疗
纯中医怎么看待糖尿病
纯中医如何看待普通人的养生
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半夏
论癌症
老牛眼中的中医经典
太阴阳明证
苓桂剂的价值
少阴多死症
太阳表虚桂枝汤.
麻黄医案二则
经方要药:麻黄
从西医怕感冒说起……
御医和现代人
人类的健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学
续谈中医发展历史
临床医生体悟升级手册
伤寒大义
中医的道家属性
传统中医文化的兴衰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序言)
来源:天涯论坛,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病多是堵出来的!最好的疏通法都在这里!很实用,请慢看!★★★★★★
中医科学院教授:只要一杯茶,血压 血脂 血糖通通降!神了★★★
湿气重吃它、长斑吃它、痤疮吃它,一用一个准!★★★
中医必修之学:医案★
【黄文东医案】自汗★
【黄文东医案】盗汗
《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
《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译文】
人体自带12种“药”,不用“吃”,却能去火、止咳、通便......不知道太可惜!★★★★★★
樟树皮叶治病多★
阳气不足,百病生:春季3个补阳气方法★★
嘴里是啥味,就知有啥病!你只需。。。★★
食物也是“药”!最全食物功效,便宜好用无副作用。
颈椎病分10级,上班族要注意了!从第2级开始你就该重视了
《黄帝内经·素问》针解
《黄帝内经·素问》针解【译文】
6名院士集体发声:不要再打着“养生”的旗子谋财害命了!★★★★★★★
时令滋补 | 小小桑椹最补肾,养颜乌发有保证★★
如何判断自己脾胃虚弱?3个简单方法不求人!★★
子宫肌瘤治疗六法
来自内经的减肥法★★
【黄文东医案】溶血性贫血
《黄帝内经·素问》刺志论
《黄帝内经·素问》刺志论【译文】
最伤肝的事,竟然不是吃药…很多人天天都在干!★★★★★★
腹为阴,背为阳!按摩这些地方,调节阴阳,效果好~~★
【徐师说内经】教你如何搭建心和意的桥梁
倒春寒养生有讲究
【黄文东医案】贫血
【何清医案】胸痹心痛案
《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
《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译文】
世界上有两种胖子,一种是懒,一种是湿★★★★
何处药香不医人,一味沉香养“虚”身★
祛湿不能喝红豆薏米粥,还会伤了脾!因为你们犯了这4个错误★★
中药敷脐治病多★★
三味中药巧搭配,全家身体健康的好帮手!
【黄文东医案】再生障碍性贫血
《黄帝内经·素问》刺齐论
《黄帝内经·素问》刺齐论【译文】
人体疾病的真相!(深度好文)★★★★★★
春夏养阳话养生
花椒:医生用它作良药,你却把它当调料!★
睡前拍15下肚子,一夜瘦7斤,毒排了,便通了,腰也细了,皮肤又白又嫩!★★
李可老中医谈学习《伤寒论》的体会
【黄文东医案】肺痨(2)
《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
《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译文】
医生都羡慕:有这8大身体状况的人,说明你特别健康!★★★★★
举手之劳养护“人体的将军”让你无病一身轻★
内经养生:心、肝、脾、肺、肾逐个说★★
孙秉严治癌验案
再谈阴阳辨证的价值
腰扭伤急救宝典
《黄帝内经·素问》脉解
《黄帝内经·素问》脉解【译文】
阳气足百病消,这些方法让你远离寒湿,阳气十足★★★★★★
高血压的中医认识★★
它是中医上的“妇科圣药”,20-80岁的女性都能用得上!★★★
艾灸后背,人活百岁!灸透脊柱上的“三关”百病皆可除!现在知道还不晚★★
孙秉严独创辨证方法——三印、两触、一点
【黄文东医案】肺痨(1)
《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
《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译文】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药房医院“代煎药”的猫腻!★★★★★★★★★★★★★★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中药炮制知识
中医传统治法
中药学知识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医宝典】2018年3月文章汇总
【中医宝典】2018年2月文章汇总
【中医宝典】2018年1月文章汇总
【中医宝典】2017年12月文章汇总
【中医宝典】2017年11月文章汇总
【中医宝典】2017年10月文章汇总
【中医宝典】2017年9月文章汇总
【中医宝典】2017年8月文章汇总
【中医宝典】2017年7月文章汇总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