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晓杰经典歌曲里那些跳动的“重庆音符”-且歌且乐沙坪坝
庞晓杰
新版川剧《江姐》剧照
5月10日—12日,重庆市川剧院新编川剧《江姐》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大剧场连续热演5场,让《红梅赞》这首经典歌曲再一次传唱开来。人们在又一次被“江姐”这个英雄人物感动的同时,也再次深刻感受那段发生在重庆、影响到全国的历史事件。
事实上,在近现代创作的歌曲中,与重庆有关的经典歌曲还有很多。除了《红梅赞》,《嘉陵江上》《绣红旗》《小白杨》《三峡情》等多首经典老歌里都有鲜明的“重庆元素”。
今天,再次聆听这些有着浓厚巴渝风情的经典歌曲,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追寻它们反映的时代面貌、社会情绪和人民命运。通过这些经典歌曲,感受重庆这座山水之城的律动和精神。
新版川剧《江姐》剧照
《红梅赞》让红岩精神扎根国人心底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不止是重庆人,中国好几代人,都能哼唱这首《红梅赞》。关于《红梅赞》的出处,大多数人也都知道,这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曲,歌词借咏扬红梅不畏冰霜、昂首怒放,歌颂了江姐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但《红梅赞》其实并非专门为歌剧《江姐》所写。
>>>>讲 述
1961年,小说《红岩》出版了。这一年,时任空政文工团编剧的阎肃在看完了小说后,激动万分。第二年,阎肃决定以《红岩》为基础,创作一部歌剧。经过充分的素材收集整理,阎肃文如泉涌,在锦州探亲期间,仅用了18天就写出剧本——《江姐》。
“他每天就在我宿舍里写,我晚上回来就看他当天写的稿子。第17天晚上,他给我说,估计明天能写完。”阎肃夫人李文辉女士回忆道。
随后,阎肃将《江姐》剧本送给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审阅。看完剧本的刘亚楼非常满意,并表示要重点打造该剧。深受国外艺术熏陶的他,还向阎肃提出一个要求,要他给这部剧写一首主题曲。
“主题曲是什么?当时国内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李文辉说。没有任何参照的阎肃凭着青少年时期在重庆的生活经历,写出了一首名叫《长江水手歌》的歌,却没有得到刘亚楼的认可,后来几次手稿也不尽如人意。
交稿当天,几乎山穷水尽的阎肃,只好拿出本是给上海音乐学院准备的一首赞颂梅花的歌词,忐忑地念给刘亚楼听:“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还没等阎肃念完,刘亚楼便拿过手稿说:“就是它了,这才是表现江姐的歌!”随后,经过羊鸣、姜春阳、金砂三人多达20余次的谱曲,《红梅赞》终于问世。
从此,一曲抒情优美、意涵深远的《红梅赞》唱响在几代国人的心里……“《江姐》在北京、上海演出后,许多人连看很多场,还背下《红梅赞》的歌词。”李文辉说。
《嘉陵江上》激发国人保家卫国的斗志
人类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总会流传一些经典歌曲。在中国人民奋勇抵抗日本侵略的抗战时期,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也产生过不少有影响力的歌曲。其中,《嘉陵江上》不得不提。
87岁的陆棨回忆起当年全班一起唱《嘉陵江上》时的场景,依旧是激动万分
>>>>讲 述
1939年春,面对前线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沦陷的严酷现实,在重庆北碚教书的端木蕻良终日寝食难安。一天,他走到嘉陵江边散步,望着茫茫江水,回忆起被日寇侵占的松花江、东三省,想到受日寇欺辱、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父老乡亲,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提笔写下散文诗《嘉陵江上》。
“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把我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这首散文诗很快流传开来,并引起当时已创作多首抗日救亡歌曲的贺绿汀的注意。
贺绿汀先后六次为这首诗谱曲,均不理想。第七次,他像端木蕻良一样徘徊在嘉陵江边,反复吟诵歌词,终于从抑扬顿挫的语速中找到旋律,写出接近歌剧咏叹调的独唱曲,歌曲《嘉陵江上》孕育而生。
“那时候,我在读小学,老师会教很多抗战歌曲,记忆最深的还是《嘉陵江上》。”现年87岁的著名戏剧家陆棨说。当时班上很多同学都与他一样,是从华北、东北三省等沦陷区逃难到重庆的。所以,每当唱这首歌,同学们便会想起“九一八”,想念自己的家园。“在众多抗战歌曲中,这首歌最能引起大家共鸣。每次唱着唱着,班上就会哭声一片,很多女生还哇哇大哭。”
《小白杨》诠释边防战士的家国情怀
《小白杨》歌词原稿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朴素、自然、清新、充满民歌味,改革开放以来,在众多军旅歌曲中,《小白杨》的风格可谓独树一帜,几十年来传唱不衰。《小白杨》的词作者就是工作生活在重庆的当代著名诗人梁上泉。
梁上泉仍然记得《小白杨》的“生日”
>>>>讲 述
今年87岁高龄的梁上泉仍然记得1983年7月16日是《小白杨》的“生日”。在他的书房里,至今还保存着这份歌词原稿,落款地是呼伦贝尔盟。
那一年,梁上泉随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的访问团,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体验生活。在一个休息日,他们到访了一个边防哨所,除了值勤的战士外,其他人都在休息,或洗衣或弹琴。一个拿着军用水壶给树苗浇水的新兵,吸引了梁上泉的目光。
哨所特别缺水,战士们每天擦脸、饮用、漱口只有一壶水,这个战士怎么把水拿来浇树苗呢?于是,梁上泉走上前问道:“这树苗哪来的?”“参军时妈妈叫我带来的,要我一定要栽活。”“那它叫什么名字?”“小白杨。”战士答。
“就这一句话,我立马从眼前的小树苗,想到之前在新疆采访时见过的那一排排白杨树,那些白杨树就像部队集合一样,整齐、挺拔。我想到了守护边防的战士,那些常年生活在雪峰、冰川的战士们,是如此渴望生命的绿色。换防下来的战士们,最先寻找的就是那抹绿,有的战士抱着树干流泪大哭。”一下子找到灵感的梁上泉,连忙与战士握手道别。
“离开时,我走在最后一个,所有的思绪全部涌上心头,歌词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梁上泉回忆,回到住地后,他仅用半小时就写出了《小白杨》。“一气呵成,非常顺利,写完就删了两句‘小白杨呀小白杨’,有些重复。”
单位:沙坪坝区文化委、沙坪坝区旅发委
主编:李波 责编:马文斌 编辑:陶渝、范蜀里
文字来源:重庆日报
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法律规定,转载或引用请标明来源。以下文字须全部标明出现在转载或引用文章中:
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委、重庆市沙坪坝区旅发委的微信公众号【且歌且乐沙坪坝】
且歌且乐·沙坪坝 微信号:qgqls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