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晓杰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庞晓杰经方管窥:西医组织系统与仲景六经系统的奇妙对应-正能量图书馆

庞晓杰经方管窥:西医组织系统与仲景六经系统的奇妙对应-正能量图书馆

庞晓杰几味经方用药折射出来的信息
经方简约,结构严谨,这除了仲景高端的学术素养之外,更与他对不同生命状态的认识和把握有极大关系。我们可以从几味经方用药管中窥豹:麻黄桂枝代表的呼吸系统,柴胡代表的内分泌系统,附子代表的循环系统,大黄芒硝代表的消化系统。
现象背后是规律。
柴胡不与附子配伍。或认为四逆散后的加减法则已有言明:“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这不是乌龙。实际上,此腹痛当为消化问题,即便要加也只能是大黄或芍药;或者说四逆散是证型轻微的大柴胡汤证。那么,又是谁发明了四逆散的加减法则?
放弃自以为是,让我们高度相信四逆散后的加减法则确属仲景手笔,这或许更说明问题。伤寒论通篇宜某方,某方主之,那么怎么也要给柴胡附子一个名份:往来寒热,但欲寐……柴胡附子汤主之云云。这个真没有。这至少说明,柴胡附子的配伍是小概率事件。
没有是有原因的。如果进一步扩展,将柴胡定性于内分泌系统,将麻黄桂枝定性于呼吸系统,将附子定性于循环系统,大黄定性于消化系统。然后就便于循此验证一些猜想了。
比如:为什么柴胡症候群与附子症候群之间有如此大的独立性?想必是柴胡证不存在循环迟缓的情况,如果存在循环障碍的附子证则激素水平必然低下,乳腺增生,内分泌腺体肥大的情况将不会出现。换言之,内分泌与循环两大系统总是在二元空间各自行走,怕是永远交集难寻!
麻黄不与柴胡配伍,麻黄与附子配伍。麻黄人的分泌也是旺盛的,为何拒绝柴胡?应该是麻黄人的分泌旺盛,同时消耗也旺盛,内分泌没有堆积的机会。麻黄人的张飞、李逵行为乖张,快意恩仇,在其粗犷夸张的行为模式当中激素转化为行动力,结果一通下来,非但没有剩余,反倒循环反受其累,演为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等等。这或可理解为:当喘息为甚,发热汗不出时,需要身体加大活动力,刺激内分泌以对冲严重的身体消耗。此时用柴胡恐怕就不合时宜。
桂枝与柴胡、附子皆可配伍?麻黄体质与桂枝体质是有高度相关性的。当麻黄体质降格为桂枝体质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形:桂枝人演变彻底,关乎循环——合用附子;桂枝人形成,性情从张扬到抑制,行动力由此不足,内分泌却因此而无法有效消耗——合用柴胡。
换个着力点。麻黄不与大黄配伍,大黄与柴胡、附子皆可配伍。这又有何说辞?大黄的情况类似于麻黄,大黄人的分泌也是极为旺盛的,却也因大汗,大热,大烦渴使消耗变得旺盛。产出多,消耗多,一场虚空,最终只得合用附子维持消耗。
大黄与附子伍用,也说明典型的消化系统疾患是存在循环障碍的,需要附子强大的“火”力推动宿便。
麻黄存在循环不足,再加上病因相同的大黄证岂不是真要五百克附子才能起效?所以经方并未大黄麻黄联用,也可以说典型的呼吸系统疾病难以连带形成严重的消化系统疾患。
大黄伍柴胡是因柴胡证本不存在循环不足的先天条件在里面,而大黄所伍用的分量也是相对较小的。
是否可认为:千年以前的仲景就是以内分泌系统与循环系统为立论基石,或者说以柴胡附子为药物核心,其余药物围绕二者进行展开?!
看看身边:有人穷其一生以柴胡为不二之选,高呼“得之矣!得之矣!伤寒之重乃少阳转枢而已!”而姜附派也将眼光狭隘限定。二者都自认为得伤寒心传,处方用药睥睨四旁。这当然又是各执一端的盲人摸象罢了!
综上所述,如果猜测有道理,我们就可以框定汤方的优劣。
补中益气汤,血府逐瘀汤。
补中益气汤的主导方向是补中益气,换言之是增加分泌,那么柴胡又起神马作用?这就是传说中的反佐?!或是药不可专烈,需调和云云!李东垣没有超越仲景,却完成了一次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师心自用。当然,或许以天罡地纪的复杂迂回能够解说清楚他的这种学术观念?
王清任是读懂了伤寒论的。但惜乎其恃才傲物,对仲景暗自信服却又不肯低头承认与仲景的历史私淑师承,以改错论医林,故意淡化伤寒背景,实则《医林改错》是王氏自说自话的伤寒宏论。如他的代表作血府逐瘀汤的处方思路就很正确。逐瘀汤治疗分泌过于旺盛,内分泌堆积所引其的诸多然证:如头痛、淤血、胸前汗……。柴胡桃红相互帮衬,共同对内分泌抑制疏导。
看来,柴胡对于传统的补气养血,生精补髓等等怕是用不上了;但对于淤血过重,分泌大于排泄的症状就有展示功效的机会了。
自然,无需打击面过于宽泛,还是看经方。温经汤不可加柴胡,当归芍药散可以。温经汤作用于体毛脱落,月经不足,或高龄妇女自然衰老等等。无疑问这是因为内分泌不足导致诸多然证,加附子可行,加柴胡不行。当归芍药散作用于痤疮粉刺等分泌旺盛之证,柴胡加入刚刚好。
依此类推。
麻黄柴胡附子乃至大黄都可体现于泌尿系统,伤寒论或难以找到泌尿系统的代表方药,也就略于此了。治病就是在提高免疫系统功能,所以免疫系统也就分包在各个部分当中了。
以西医的组织系统对应经方的六经系统或也是可行的。
历史多扬沙,似是而非的诸家学说多湮没于历史的一次次吐故纳新当中,最终化为学术尘埃!
实则,理无中西,只分对错。仲景处方的简略靠的是对身体阶段及状况的仔细研判,因分毫厘定而显得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