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晓杰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超级天眼今日启用便对么- 从来如此,-一个小时头

便对么? 从来如此,-一个小时头


为什么越来越多大学生沉溺于游戏中?
是听课无用呢爱情已死?还是内心的寂寞?我发现身边很多的人每天都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玩游戏,而劝的时候都会说一句:不玩游戏干什么呢?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他们的内心是怎样的?离开游戏不能活了吗?

对于其它答案,诸如以下:第一,游戏抓住了人性的弱点,从“即时反馈”到“成就感”说了一堆。第二,教育体制本身的失败朱永博,从“方向”到“方式”说了一堆。第三,游戏比教育投入了更多资源去提升吸引力惊宋。均觉得并没有什么说服力。我眼里这个问题很简单,只有一个答案:
现在的年轻人们比起以前,不再为生存而犯愁了。当生存不是压力的时候肽能,人的欲求会“升级”,活着的目标和意义会从“活下去”上升为“取悦自己”。
先来讲一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老故事:某草地有一条河,两岸分别有两群羊。东面的羊群比较健康,西面的羊群不是心脏病就是脂肪肝。砖家们就纳闷了,为啥同样的草同样的水,大家呼吸同一种空气陶长海,差距咋这么大呢?最后的结果是在东岸发现有一群狼。
首先,对于第一条“人性的弱点”这个话题:滥用古柯碱算不算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东莞算不算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传销算不算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这些和游戏抓住的人性的弱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那为什么,大学生中,去玩游戏的多,吸毒的,嫖娼的,传销的却少那么多呢?是因为大学环境中,已有的条件靓诺,造就的现象才对吧?不是因为游戏勾引了大学生,是因为大学生在寻求取悦自己的事物,恰恰他们的条件只能让他们选择玩游戏。如果他们有条件,游戏靠“吸引人机制”能竞争的过黄赌毒吗。
如果说即时反馈是让大学生玩游戏的最主要因素,那么在课堂中现场反馈,当场背100个单词,之后考原题,如果用功完全可以考100分。这算不算即时反馈?但是这样的机制能吸引多少学生专注课堂?不是否认即时反馈在吸引玩家上起到的作用,而是这个作用的比重,从10分扩大到50分去看是不应该的。
首先我们应该统一下认知:人是一种动物,任何行为都是由激素和生物电流控制的。人不是模型,不是由大道理至尊太君,各种准则公式来决定行为的。比如,我们的激情是由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引起的,我们的感情是由内啡肽维系的,我们的忠诚是由脑下垂体后叶荷尔蒙保证的。我们会有坐在电脑前,玩游戏的行为,是由大脑和脊髓中反复流动的电流决定的。一个人是做出“积累”的行为,还是去做“消费”的行为,是受体内的内环境影响的。
所以,一个人的“状态”,才是决定他通过认知做出什么判断的最大影响因素。并不是依靠大道理,依靠准则,依靠公式来判断的。
我认为,一个人的状态宏观上可以分成两种:紧张状态,和安逸状态。
当一个人在紧张状态的时候,他的判断更倾向于积累。只有不停积累,才能消除心中的不安感天使寄宿者,才能有愉悦感。在这个状态失衡就会成为守财奴,书呆子,祥林嫂等等。当一个人在安逸状态的时候,他的判断更倾向于消费,只有消费才能有愉悦感,如果进行积累行为,会产生大量的“疲倦感”和“厌恶感”。在这个状态失衡,就会成为小混混,花花公子,败家子等等。
有些游戏,比如DOTA,它的上手难度对某些人来说不低。但是有些人宁愿当菜被虐,被队友骂,也不愿意在有人指导有人安慰,待遇好的多的学习上多下些功夫。这种人不多,但是也不少。很多人不去理解,也不认可存在这样的人。但是我注意到,并用我的认知去解读了他们的行为:他们认为学习是积累,玩游戏是消费。在他们安逸的状态下,由激素影响了他们,柴鸥只有“消费”行为才能给他们带来快感。“积累”行为在安逸的状态下,在各种激素的作用下,只会让他们感到疲倦而毫无快感。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说“他父母给他惯的。”他的父母让他不再为自己的生存而做任何思考。
我们在讨论大学生们玩游戏,玩游戏上瘾,游戏如何吸引人的时候,经常忽视了一个前提条件:“玩家的经济支持”。
一个穷光蛋是没法玩游戏的。他玩游戏上瘾,说明他根本不为玩游戏的开销担忧。
在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每个月他们都大把大把的把钱往游戏里面送,甚至借钱吃饭都要往游戏里送钱。
所谓的“吸引力”让他们堕落是不正确的。他们玩游戏付出的代价不是由他们本人承受,他们的状态处于“安逸”,这才是他们堕落的根本原因。用我的说法来讲,就是只要他们的身心正处于“安逸状态”,就会无条件的选择任何“消费行为”来给他们带来快感。只不过恰好玩游戏最方便而已。
另一方面来说,也是说明不能适应现行教育的人,仅仅是因为自己的问题。我们来深入的讨论下:
一,学习无用论
很多人说,现在的教育,让人看不到前景。我觉得这是滑天下之大稽。如果说90年代,这么说的人还可以理解。现在达尔文雀,你学某个专业,说看不到前景,我只想笑笑。连网游都会玩的人,都不能百度下自己的人生规划,都不能知道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能有什么作用。除了能看出你懒,我看不到这有反映任何其它的问题。我来一个犀利的反问:说不知道自己学习前景的童鞋们,你们每个星期花费多少个小时去了解自己的前景呢?有超过5个小时吗?还有,你们坚持了几个月去了解呢?有没有人敢理直气壮的站在这里大声说:我每周花35个小时,坚持了6个月去做我的人生规划,现在依然很迷茫!有吗?学校有拿刀架在你脖子上逼着你“不许自己去了解职业前景!”有吗?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你来问我。这也是种办法,这些办法你找了吗?
二,生活枯燥论
对于生活枯燥的论调玉碎宫倾 ,我是不能接受的。如果一个人连生活都不能自己调理,而要依靠学校安排,社会安排,这怎么可以说是别人的责任,而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上去扮演呢?再枯燥的学校,也一定有假期,也一定能和外界沟通。我很多次提出要约同学出去滑雪,滑冰,去当志愿者。但是他们纷纷拒绝选择了去上网玩游戏,在寝室打扑克打麻将。一开始我以为是经济条件制约了他们,后来发现,他们可以花300元染发烫头,可以在网吧订餐派乐,一天光在网吧就花100多。省钱不是他们要的目的,获取愉悦感,回避疲倦感,这才是他们的目的。对于我认为的精彩生活,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疲倦感。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我再来一个犀利的反问:所有觉得生活枯燥的人,你们反问下自己,什么才是精彩的生活?我发现大多数人根本回答不出来。因为对部分人来说,上网玩游戏就是精彩的生活,其它无论是旅游,体育,演唱会,还是讲座,志愿者,实习,这些统统都是枯燥的。哥们儿,如果所有其它的事情都是枯燥的,那你除了游戏还有什么是精彩的呢?
三,现实碰壁论
积极的人永远不会碰壁,因为他的状态只有在路上。抱有“是生活让我心灰意冷”这种调调的人我都懒得跟他们多说什么。还是那句话:你花在越过这个壁障上的时间有多少?超过1000个小时没有?或者说哪怕超过100小时了没有?你以为自己花了1个月的时间做某事,知不知道只等于另一个人花20小时的工作量?
教育体制确实有问题,但是到了大学这个层面,不好的不是教学,而是对差生要求太高,而达不到要求的时候又太仁慈。这是在暗示差生:达不到要求是常态吗?和高中不同,大学教的,是普通人正常生活几乎不会用到的知识,这是不应该有什么争议的现实。更多人,学到的大学知识,几十年都用不到一次,甚至一辈子都用不到。这种知识有必要普及吗?反观现在的大学水准,考试稀松,惩罚稀松,讲课简单无比,一点技术含量没有,一点最新学科成果不涉及,单片机学最简单的51,实验做玩烂了十几年的数字时钟和红绿灯。看着外国人用计算器刷安卓系统,这中间的差距,对一个学霸而言是多么刻骨铭心的痛? 到了大学,就算讲课再枯燥,学霸依然能学好,这不是让学霸失去动力的因素。唯一能让“衣食无忧”的,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兴趣而学的学霸,失去动力的原因超级天眼今日启用,就是学渣学不好也依然能考好。学校根本没心思去区分。因为学校正在让学生们普遍认为“达不到要求是常态”,正在让所有学生进入“安逸状态”,正在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感官刺激取悦自己。
如果果断提高大学的门槛,哪怕全国只有几万个大学生,解雇十分之九的教授,也会比现在总学力强无数倍。而被解放出来不用为了大学文凭而混大学的人,应该有为他们准备的另一套实用主义的教育。
所以综上所述,我对<大学生沉溺玩游戏是因为教育体制不好>这个论调的反驳:不是教育体制引发的大学生沉溺玩游戏,而是因为玩游戏的人本来就不该进入这个体系。他们玩游戏是自身<心安于“不达标”>的本质引起的,不是由什么教学体制引起的。所以你提出任何一种改变这个体系的方案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对于本来就不属于这个体系的人,你做什么样的改变能让他融入进体系中来?
最后,我先讲一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一句话:伪科学的定义是,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