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级课听课记录
2024年09月26日 / 全部文章 / 浏览:1 /
《常州市级课听课记录》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小学语文《草原》
授课教师:张老师
授课班级:三年级一班
授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
授课地点:常州市XX小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草、原、蒙”等生字,会写“草、原、蒙、绿”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原的美丽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张老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草原的特点。随后,张老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识字写字
张老师带领学生认识生字,通过图片、实物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在写字环节,张老师强调书写规范,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朗读课文
张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让学生体会草原的美丽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在朗读过程中,张老师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理解课文
张老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提问:“课文中的草原有什么特点?”、“蒙古族人民为什么热情好客?”等。学生积极回答,张老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课堂活动
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草原的美丽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在角色扮演环节,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生动地展现了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
总结与拓展
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草原的美丽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同时,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和民族特色。
四、教学反思
教学方法方面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展示、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
学生参与度方面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活动。但在个别环节,部分学生表现较为被动,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
教学效果方面
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草原的美丽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五、改进措施
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草原的美丽和民族风情。
总之,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但仍有改进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