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晓杰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金梦媛侠女张独行天下南京篇之九:繁华新街口-梦想纪实录

侠女张独行天下南京篇之九:繁华新街口-梦想纪实录



和永梅一路走来,姜正阳到了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新街口。当然北京也有个新街口桐油树,不过两个体量不是一个级别!安放新街口标志-孙中山先生铜像的新街口广场是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著名商业中心,被誉为“中华第一商圈”。繁华极盛与私密内敛在一个这么大的商圈中共存,见识了,这就是南京,冰与火总在这里交互洗礼,就连商业、经济也是如此!

每到一座城市,我的攻略里会有4部分内容:她的古迹故居,可以看到历史;她的最繁华商业街德鲁联赛,可以看到现在;她的知名大学,可以看到未来;她的市井民风,可以看到幸福指数。所以新街口的繁华更代表着南京的发达与她的经济根基与实力,说到根基就免不了溯源:

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民政府依据《首都计划》建设南京,新街口被规划为商业区。中山大道由中山东路、中正路(今中山南路)、汉中路和中山路四条宽40多米的林荫大道在新街口交汇,中间形成环形广场,并以一尊孙中山先生铜像为分隔,成为南京的交通枢纽石秀云,便利的交通带来众多商家和企业。

上世纪40年代二十八星瓢虫,新街口迅速发展成商业金融中心,众多银行聚集于此,成为中国的“华尔街”;福昌饭店、大三元、同庆楼、三六九菜馆等饭馆林立,中央商场、李顺昌服装店等商店云集;《中央日报》《朝报》、《新民报》等有影响的报馆,大华大戏院、新都大戏院、世界大戏院、中央大舞台等娱乐场所也纷至沓来,新街口成为首都南京的核心。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繁华都是聚集效应,越繁华就更繁华好先生徐丽。

南京新街口广场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当初共制作4尊,几经变迁另外3尊分别安置在了广州黄埔军校、广州中山大学和澳门“国父纪念馆”。南京这尊孙中山先生铜像于1929年3月由梅屋庄吉先生亲自送来,安放在当时的“中央军校”别惹佐汉,1942年11月,先生诞辰76周年前夕,汪精卫为笼络民心云猴网,将铜像移到新街口广场,自此新街口成为南京城的文化地标。

新街口的历史可追溯至1500年前,在南京最繁华商业街区的新街口淮海路上考古发现1500年前的古遗迹。就像广州的北京路,古迹纵横。新街口地名的出现在清同治年间,是糖坊桥至明瓦廊之间的一条狭长街道。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7月6日新街口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刘伯承、张际春、李达、宋任穷、陈士榘登上阅兵台,见证历史时刻!

1983年金陵饭店落成二代目风影。南京籍新加坡华侨陶欣伯投资,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建筑,也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
交通银行南京分行位于中山东路1号,1932年由廖凯伯设计,1933年竣工,具有西方古罗马古典复兴建筑风格。内部天窗中庭,外部爱奥尼柱式作为主要立面结构。
原中央通讯社旧址位于中山东路75号是早期现代式高层建筑典型实例。共7层(含地下一层),是40年代南京最高建筑,立面简洁、景观与地标作用突出。由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设计。
大华大戏院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67号,始建于1934年,是南京著名的电影院和民国建筑杰作之一,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世界大戏院(延安剧场)、首都大戏院(解放电影院)、新都大戏院(胜利电影院)并称为民国首都四大影院浅仓南。

艳阳和着喧闹,慢慢走开,来到一片安静得鲜见行人的新街口酒吧街,不过这些建筑里面的热度,我可以感受到。看似那么熟悉,像极了天津意大利租界,2000年天津《今晚报》每周末副刊一个专栏,印象里是天津知名文化作家冯骥才先生发起,对于天津各租界老建筑故事溯源,尤其重点推介当年一塌凌乱的意大利租界,希望借助文化传播的力量引发政府规划部门关注,改造升级为新型旅游娱乐资源,从而带动天津经济及影响力。那时正在上高中的我曲珈叶,把所有的专栏都剪辑下来做成了一本册子,高二寒假拿着这本册子约了倩倩去寻访当年还没有改造的住着N多户人家的杂乱不堪的梁启超故居饮冰室,何以想见,当年高中课本读梁启超文章备注中的本文出自《饮冰室合集》,饮冰室得名于《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饮冰茹檗”一词,此地却与我尽在咫尺。记得当时寒风阵阵,我和倩倩敲开住户的门,说,我们想进去看看这里潇洒出阁,那位老大爷看我们是中学生也很配合,金梦媛我俩走上侧楼颤巍巍的木板楼梯,两侧堆积着各种杂物克里斯韦伯,抬头看到彩色玻璃镶嵌的穹顶天窗,哇。一下子就穿越了我是胤禛福晋,仿佛林徽因也曾在这里通过这个多彩的穹顶仰望天空。如今,饮冰室的主楼和侧楼已经重新装修,老住户清退,成为爱国教育基地,对游客开放。再去参观感觉依然不同,历史的样子其实就应该是当年那个未经修饰的,装饰后的虽然更像原貌,但冷冰冰的没有了人情的热度,就像曾经余秋雨先生在希腊指着一片断瓦残檐,破败石头时说的“看月光小兔山庄,这才是历史!”我如今以纪实的形式去记录我所去过的地方看到的那年景致也是为了还原历史的一份原貌,在如今发展极速的时代,拆了盖,盖了拆,2008年第1次来南京是陌生的,2009年第2次来南京是熟悉的,2011年第3次来南京是新鲜的,2017年第4次来南京又回到了陌生,因为只说秦淮河沿街就和9年前已面目全非了惜别的海岸。所以几年后,几十年后,甚至几百年后即使一切都变了,但是一座城过往的真实面貌还在我的纪实录里永远定格!就像这个月的九寨沟,原来的样子在一场地震中面目全非恐怖海湾。

2008年的意大利租界已经正式进入规划,开始装修改建区域内几百位名人故居和意式建筑卡西乌斯之枪,重塑晚清民初的马可波罗广场,招商定位还不明确。而此时的新街口有很多类似的民国小洋楼,但已成为氛围雅致的咖啡厅,私房菜战争命令,商务会馆等多种成熟商业模式,站在这里,错觉回到了家乡,更是希望意租界的未来也能成为这个样子。繁华静谧,雍容私享。毕竟曾在天津各租界蛰居的无论是寓公、政要还是文化大家,在清末民初那段风云历史中数量与级别和南京媲美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但是如今的意式风情街,就像天津的这座城一样世俗不已。有些惋惜。

徒步了一天回到南理宿舍,明天是南京的高校行,巡礼那些郭茂宸,我曾经向往却使劲儿够都够不到的金陵学府,我们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