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晓杰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蔡伦路1200号佳作:“人与自然”主题|离家出走的鸟-青园荷风

佳作:“人与自然”主题|离家出走的鸟-青园荷风

要开学了,你准备好了吗?日出原野离家出走的鸟河人与自然
【总结性指导】
角度要小,最好以小见大;事件要真,避免套路编造;技巧要妙,对比照应引用;刻画要细,铺垫饱满充分;议论要精,点睛不必铺张;标题要亮,拟人双关设疑。

初二(9)班张曼琳
今年的冬天格外冷,我手上提着买书而送的环保布袋,匆匆忙忙地,踏上回家的路。
我口中不断呼出热气,温热的水蒸气在触碰到外界低于零度的空气后,便液化了。当然不去在乎这些——上完补习班后,我便要回家吃饭。我的脑袋里浮现出家中玻璃内侧夸张的水汽,饭菜浓黄的浓稠汤汁和肉片涂抹着油光的画面,加快了脚步。
又要经过那座桥了。我叹了口气,白雾消失在天空中,接着我屏住呼吸,溜过那座石桥,实话说,那河水散发出的味道实在是令人难忘。途中那桥下的河水再次出现在我的余光里,呈一条蜿蜒的稠带状,在浅浅阳光的抚摸下,如一块宝石。它绿莹莹的光泽,那是比翡翠稍浅些的颜色,大致只能这么形容。那颜色的美妙性,是我用语言形容不出来的。若这颜色是一个人的眼睛与狐谋皮,那我肯定是不惜一切代价去赞美、去追捧它的。不巧的是,那偏偏是河水的颜色,这令人唏嘘卡布达巨人,也令我不解,为什么这样的语句用在人身上就是赞美的词,而用在河水上就是一种讽刺呢?河水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那是人类脱离自然南邮正方,毁坏自然的表现么?这样的问题早已不是问题,回答早已不是回答。
路过岸边的包子铺,它的生意完全没有受面前这条河的影响。这里犹如郊区的化工厂一般,白气腾腾。当然,我的注意力总是被杂货铺的那只黄狗所吸引,它一直守在蒸笼旁边,鼻子抽动着,竭尽全力去辨别包子的馅。若是肉包子,那眼里的期待仿佛要具象化似的。但我整日都只能看到那狗睁着可怜巴巴的眼睛去盯着那一笼又一笼的包子拍酷网,再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包子到了别人的手上,它好像总是那样地乖巧。最终它家主人还是不放心,给它拴上了绳子,在离那蒸笼几米开外的路墩旁。
河边的积雪有半人高,这曾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惊喜”——鸭绒般的雪花从灰白的天空中飘落卜义长,就像我那件坏了的羽绒服一样。但是那积雪除了给小孩子玩耍,完全是个没有用的东西。理所当然,它被堆放在一边。我思索着,人与自然之间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关系呢?这令我又放慢了脚步。
人类属于自然,却又好像不属于自然。他们从自然中诞生,即便是有多少智慧,都改变不了他们是一种动物的现实,他们时刻依赖着自然;但是他们却努力地想把自身与自然界的其他隔离开来,就如包子铺前的狗耿天毅,他们用水泥和沥青覆盖了土地,用小小的篱笆隔离了植物,用闪着银光的铁笼子囚禁了动物,却把自身置于“统治者”的地位。
对于自然的接受和给予,在人类短暂的旅程里,他们大多都选择了接受。
【评语】写得相对有深度。在写作上对生活的种种观察和思索,是超越其他同学的。文本当中的三件事比较有梯度感,也比较有层次性刘珈辰,你专注于写了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小细节,而没有去假大空,是你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和特色,也是最真实的自我的一种呈现,这是你目前最大的优势。稍微有点美中不足的是,第二段似乎可以去掉投注差,我不觉得有太大的作用,孔垂燊但是呢,如果去了之后,仿佛一上来就经过那座桥,又有点太过于直接,所以我有一点点的犹豫,那是不是可以把第二段重新调整一下,换一个别的内容?比如说布袋里面买的那本书就是那个《瓦尔登湖》吗?然后最后一段结的有点太快了,好像话没说完。再考虑一下,标题合适吗?
(图片来自网络)
离家出走的鸟
初二(9)班 沈熙然
春日,草长莺飞,草木葱茏,一群群鸟儿挟着满声的清脆,飞来了这片土地。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多好听的声音哇!像一泓清泉,哗啦啦地溅起碧波。流线型的身躯,挺起圆圆的肚子,棕黑参半的翅膀,他们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在花丛间嬉戏,在树荫下乘凉,在树梢上栖息暴力赛车,是不灭的希望,是年年的生机,是大自然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多美好呀!
我好喜欢!我便喊来了奶奶,拿来了捉蝴蝶的网,一扑便有几只麻雀仓皇而逃最后还是有一只没逃走,奶奶将它关进笼子。它死命的挣扎,不停地用自己的脑袋无助地敲着铁笼,它的翅膀不停地扇动邵东一中,发出呲溜呲溜慎人的声音。不一会儿,却安静了下来。
我将一些米放在笼子里。想着饿了总会吃吧,总逃不出来一定会放弃的吧。接了个电话回来,果然,看到碗里的米已经空了,谁说麻雀难养?谁会看着嘴前的美好生活不要呢?原本被我关紧了的窗户,也被我开了个小空,笼子上上的锁,也被拿了下来。
晚上,因为有麻雀的陪伴,我睡的很香甜,第二天,却被奶奶的惊呼声惊醒“麻雀没了!麻雀没了!”
走进笼子边,我看到麻雀早已不知所踪,原先的身下,是一摊米。原来这一切,是早就预谋好的。假装服从,有空可钻,最后一走了之。
窗外的电线杆上,麻雀们站成了一排,一齐叽叽喳喳地叫着。一排流线型的小船,鼓着圆圆的肚皮,一有人过来,便一齐扑腾地往别处飞。有时在地上,有时在电线杆上,有时还会到屋顶。多自由啊……也许,这才是麻雀所向往的生活。是我夏尉喻,按照自己的意愿任家萱烧伤,以为那是它所爱的。
看着那一摊留下的米。我仿佛看到了“别把我变成人类”这样的字眼。是啊,道不同不相为谋,人类与鸟本就不是一样的物种,追求也大不相同。人类想要的,是衣食无忧的生活,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愿意受到约束,地域的也好,法律的也好,道德的也好;而大自然中的生物,所追求的,便是一种绝对自由的生活,哪怕自己需要每天拼尽全力找食物,也不愿意被谁制约着。人与自然最好的境界,我想就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对方的追求,不去妨碍,就好。
所以,给自然一些空间,让它自由生长吧!
【评语】看了标题,我就觉得这一定是一篇写的很不错的文章。没有假大空的议论和抒情,而是从很细小的一个事物入手,写出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情节,还有生动的描写,我很喜欢。前后对比、前后呼应,我觉得做得特别棒。
(图片来自网络)
乡野
初二(9)班 李雅雯
老屋的菜地后有一片荒地,平时没什么人去,爷爷称之为乡野。
穿过高大的桦树林,便是乡野了。那是一片极净的圣地。荒草的枝叶萧萧而立,但一种声息在悄响:似是草籽的摩擦,又似是昆虫在咬噬,伫立良久倾听,却听不出什么来了,只有蝉鸣几声,除了心脏的跳动,便再无什么杂声了。一淌小池,芦苇孤高地立着,任凭“剃头挑”乱游胡跳,不为所动。芦苇本没什么洁净的颜色,却被绿水衬托得清雅素洁。用掌心抚触老树,感受到了沧桑的树皮里,年轮的故事。爷爷过来了,在田边脱下了鞋续世枭雄2,赤脚走来,脚底那层厚厚的老茧早已不怕草根扎脚。“人说土脏,于是穿上了鞋,却不知是土嫌人脏,把地都改了模样哦!”他说。我低头,鞋底条条均匀的波浪花纹在走过来的路上留下印记,在随性而又不凌乱的乡野里显得幼稚可笑。我内心甚至愧疚起来,破坏了这里原本的极净。
和爷爷盘坐,呆呆地望着,似成了两块石头。虫鸣草寂,树叶飒飒的寂静之中,灵魂的纯净,生命最原初应有的谦卑重回心底。归来吧栋笃神探粤语,归来吧,那清静安详的时空,这呼唤,唤醒了生命本来的容颜。
爷爷说,原本他儿时的家后也有这样一片乡野的,可多年前,有人开拓了那里,那一片乡野占用成了街道的一部分了。我从纯净的天地中惊醒。我们如火如荼的文明和蓝图,几乎消灭了所有乡野。我们的征服欲,好奇心,让仅存的乡野也奄奄一息。人类疯狂地拓了荒,又不知节制地开始灭荒了。回想起以前,喜鹊在老槐树上搭窝建巢,人在树底的荒草堆上用树叶吹歌。而今却只能在灰蒙的天空下听见汽车的鸣笛。什么时候还能发现这样的净土去喘息?这是人类的渴求。什么时候去护荒,什么时候会崇荒?这是对人与自然的思索。人无度地向自然索取,却愤怒于土壤越发的贫瘠,生灵无处喘息,又如何能肥沃了土壤?
人与自然,究竟该是什么样的关系?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理应报答,与万物和谐共生,这不是要文明的后退,只不过是希望节制。
乡野,自然,我深深地眷恋着你,可我不得不离开你,把你藏起来,莫让他人毁去。
再回首,鸟栖枝头已不见我所去过的痕迹,如此,甚好。
【评语】文章一半描写,一半议论,我觉得从议论的角度来说,前面描写的铺垫似乎还不够充实和饱满,似乎还撑不起后面议论所体现的主旨,简而言之就是事件单薄,情节上缺少一种转折,虽然你设计了一个对比,但是不能够达到惊心触目的地步。并且文章的第一段或者第二段所表现的是,赤脚坐在田野上56式轻机枪,我觉得赤脚可以作为一个细节,但不能作为文章的一个主体。或者你全文都是在写赤脚怎么样?比如说以前我们种田,赤脚踩在秧田里,比如说我们赤脚踩在河里去挖河蚌,有很多赤脚的事情可写。那就可以赤脚为线索,去写那种亲密无间。
(图片来自网络)
日 出
初二(9)班 朱小月
日出是自然最宠爱的一幅杰作。
当有一天我按时看日出,会是怎样一幅情景呢?我久久想像并细细揣摩。
太阳掠过地平线,拨开云雾,干净的风,清澈的光。嗅到露珠的清香,白合的芳芬。滑过一片雾的柔,永远珍藏。这是生命的最初开始。温暖也是生命的体温。
可这究竟中介想像,这个点,城市的影子很模糊,人们都在沉睡中等待光明。就这样睡去了一个个清晨,不再活着。
这个清晨,可以用手触到它的静,我站在桥上,等待日出。
我可以感受到太阳冲破地平线,撕开云雾。这并不是想像中的柔和静美,更像是一个战场,是光与暗,黑与白的较量,天空被分成明暗的两个色块,中间慢慢过渡,奇幻而诡异,触过一缕阳光,战粟许久,直击心脏。站在这里,感受到的是大自然孕育许久的野,迫不及待的生命。
余光掠过,幢幢大楼开始苏醒,街上也多了两三波人。桥上的一位爷爷,仰头,细细端祥天边的云。满脸的沟壑是藏不住的沧桑,花白的银发在阳光下晃眼,他并不在周围人的目光中,只是仰望、仰望,他的嘴微微张开,掩不住的是惊喜。他的眼格外明亮,如同白夜的灯,而我也透过橘黄的晨曦看见一个人在为自己的精神升旗。这是对自然的仰望,而这本就因是人与自然的姿态。
我看见越来越多的人团聚在桥上,仰望太阳,仰望光明,可又发现,他们都白发人呀!
白发人看着黑发人打开烟囱,向空中喷放灰烟,阳光再难闯入视野,空中冷得骨头都僵了,他们想阻止,可自己也老了。但转念一想,这不就是自己年轻时种下的恶果吗?于是只有在清爽的早晨,站在桥上,才能再看一眼太阳,仰望,又何不是对烟囱的否?想为子孙留一片净土?
可,可太晚了,如果早点儿再早点儿,会不会是另一景象?为何后悔了才仰望?蔡伦路1200号
徽暗的云层中透过薄薄曙光,桥在水上,是人与自然的至高点。
【评语】文章前面的1/4部分写自己想象中的看日出,目的是什么呢?这一部分和文章后半部分的关联是什么?我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读出来。文章后半部分由我看日出写到白发人看日出,然后又赋予白发人看日出以特定的象征和意义,我觉得很巧妙。但是还是文章开头那部分,我总觉得有些关联性不大。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