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晓杰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草原作者【视频】“坐牢杀头也甘心”......18位农民签的这份“生死契约”上还写了什么?-人民政协报

【视频】“坐牢杀头也甘心”......18位农民签的这份“生死契约”上还写了什么?-人民政协报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受表彰的100个改革先锋名单里,唯一的一个群体代表,就是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40年前一个冬夜,严金昌等17位“穷则思变”的农民聚集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中,用18颗鲜红的手印,签下了一份“生死契约”。这一举动,竟成为农村改革开放炸响的第一声春雷。40年来,小岗村发生了哪些变化星辰妖皇传?有哪些需要继续传承?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老人接受采访
日前,记者再次走进小岗村实地采访。友谊大道两旁,一幢幢白色的徽派建筑整齐排列。一家名为“金昌食府”的农家乐菜馆大厅内,悬挂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小岗村视察时来看农家乐的巨幅照片。如今,这张照片成为游客到小岗村必去的“景点”之一,75岁的严金昌每天都骄傲地为游客介绍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穷则变,变则通”:“18颗红手印”摁响的“春雷”
“说凤阳,道凤阳……十年倒有九年荒。”全国闻名的凤阳花鼓,成为这里“逃荒要饭”的标签。而在凤阳县,梨园公社是最穷的公社,小岗村又是穷社中“有名”的穷村。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学生拍摄)
1978年以前,小岗村是“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都外出讨饭。小时候就跟着父母讨饭的经历,让严金昌一直有股想改变的劲头。1975年,为了吃饱肚子,严金昌在房前屋后种了生姜、辣椒、大葱,还喂了两头肥猪,将卖来的钱养家糊口平如美棠。这一“投机倒把”的举动,导致严金昌被大队公社批判了三四场。“我们是种地为生的农民,我们有田、有牛、有犁……却为什么搞不到吃的?我们心里不服气啊……”谈起往事,75岁的严金昌仍难掩激动之情。
“那时小岗村的整体情况就是‘春紧夏松秋不干,碾子一停就要饭。’搞大包干那年,我31岁,已经是4个孩子的父亲了,一家人根本填不饱肚子……”回忆起当年的贫困生活,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也是一脸严肃。
如今小岗村的老人,几乎都有过逃荒要饭的切身经历。人们都说“穷则思变”,守着田却饿肚子的现实,让严金昌、关友江等18位农户,在一份“生死契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

在位于小岗村友谊大道上的大包干纪念馆内,记者看到了那份“生死契约”,虽寥寥数语,却道尽了历史的沧大立科技股吧桑——“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契约书签订的当晚,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轰轰烈烈的“大包干”就此开启。
“自从大包干之后,没有人讨饭了,大家都在村子里种地。现在,吃不愁,穿不愁,家家都住小洋楼了……”如今,40年过去,严金昌等健在的大包干带头人更加坚定当初勇于变革的价值。有宣传意识的他们,也积极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做起了小岗村的“红色旅游业”广医五院。“40年过去,做梦也没想到咱农民能过上现在的生活。”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严金昌,时刻关注着小岗村乃至整个国家的变化,内心充满着一股自豪感。
从“大包干”带头人到“小岗第一书记”
在小岗村的发展历史上,除了“大包干”带头人,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就是第一书记沈浩。
如果说“大包干”带头人带领小岗人越过了“温饱线”,沈浩在小岗村的6年间,又让小岗人跨进了“富裕门”余多多不多余。草原作者
2004年2月,来自安徽省财政厅的沈浩来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初到小岗村时,他面对的是一个穷困不堪的局面:远离了当年大包干带来的“光环”,小岗村又被贴上了“偏、穷、乱、散”的标签。
“小岗为什么落后?”“小岗该怎么发展?”“小岗希望在哪里义无反顾造句?”摸透了民情民意,才能对症下药。不到一个月,沈浩就把全村100多户跑了个遍,和村民建立了情感。这种“对症下药”的6年治理,让小岗村重现了昔日的精神,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沈浩书记来小岗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修路的那些日子,他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扛水泥、拌砂浆,什么活儿都干。”
“2006年,沈浩书记从安徽科技学院首批引进3名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发展双孢菇生产吉县政府网,先后成立蘑菇、葡萄等产销合作社,不仅给村民们带去先进理念,推广种养技术,也解决了销售难题。”
“2007年,沈浩书记争取来资金,全村每户发两万元加盖2层楼房,修复自来水和广播电视等设施。”
“2008年,小岗村幼儿园开班。小岗村快速通道正式通车。”
“2009年,沈浩因过度疲劳而导致心脏病突发,于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永远离开了我们,年仅46岁。”
……
在位于小岗村办公楼北西头的沈浩纪念馆里,随着解说员的讲解,一个个动情质朴的故事,串联起沈浩6年村官的峥嵘岁月,也照亮了他短暂且奉献的一生。
2018年1月12日,在大包干走过40年之际,李锦柱接过了小岗村第一书记的接力棒。在沈浩任职的6年里,作为凤阳县财政局派驻小岗村的工作人员,李锦柱是沈浩重要的工作助手。
在李锦柱上任尚未“满月”时,小岗村搞了40年来的第一次分红大会。2月9日那一天,近百名村民代表聚集在大包干纪念馆前,领取了第一次集体经济收益股权的分红红包。

时间回溯到2016年。当年10月,小岗村将小岗品牌等部分无形资产进行了评估登记,折算成人民币入股了小岗创发公司,并确定了在小岗创发公司中所占的股份,还将股份量化为村民个人股,委托小岗创发公司开展经营活动,所获分红收益归全体股民和小岗村民的医疗养老保险及其他社会福利、公益事业。
在分红的第二天,也就是农历鸡年的腊月二十五,在迎接传统新春的节日气氛中,小岗村搞了一场主题为“走进新时代”的春节联欢会。会上,还表彰了评出的11名好婆婆、13名好媳妇、18名美德少年和8户卫生清洁户。以此为起点雷电颂朗诵,拉开了新时代小岗村村容村风精神文明系列活动的序幕。
“互联网+大包干”,再次擦亮“改革牌”
冬日的小岗村,一片开阔的田地里,一个个白色的塑料大棚宛如横卧在大地上的银蚕。大棚内cqjob,小油菜、菠菜、西红柿等长得正欢。
这冬日里的春意融融,正是沈浩书记生前期待的场景阴牙人。
沈浩初到小岗后,经过认真的思索,提出了从“小岗特色”来发展小岗村的新思路——将土地从一家一户的单干孙迅,转变为发展农业合作社,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全村的耕地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成立合作社。
沈浩的设想是:对零碎的土地进行平整后,使用机械化耕作节约劳动力。农户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后,用于进行集约化种植大棚蔬菜、葡萄、桃树、石榴、金银花等。这样,不管年景如何,农户都有固定的收入。而且解放了双手的他们,还可以再凭打工有一份收入。
此事发生在大包干的起源地小岗村,被舆论称为小岗村“2.0版本的土改”。
2015年7月傀儡之城,安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审批颁证启动仪式在小岗村举行,全村800多户农民的12000多亩土地全部完成了确权颁证。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三变改革要想搞好,首先要对土地确权颁证,土地有了‘身份证’变成活资产,农民吃上了定心丸。”严金昌说。
而一个名为“土流网”的平台,则将这种“2.0版本的土改”做到了效益最大化。
2016年,在第26个全国土地日万岁约阿希姆,73岁的严金昌正式受聘为土流网小岗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总经理,并带头在土流网上发布了第一笔土地流转信息,开启了小岗村土地流转的互联网时代。
闲暇时,时常有村民来严金昌家咨询。“按照习总书记说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只流转经营权,承包权永远是我们农民的。如果哪天合同到期了,土地就可以收回来,而且土地流转都是为了搞规模化种植,搞集体科学种田,搞现代农业……”每到遇到这种情况,陈凯师严金昌都会掰着手指头给不解的农民算账。如今,严金昌全家60多亩地全部流转出去。他的子女们也都拿着流转资金,搞起了农家乐等服务业。而通过菜馆的平台,村子里农户种植的新鲜蔬菜、养殖的鸡鸭鱼等禽蛋产品,也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提高了农户收入世纪友谊影城。
和严金昌一样,关友江也带头将土地进行了流转。当过村干部的他,善于用实际收益教村民算账:“你们一户,假如将自己的5亩地租给农业公司,按亩收租,不用种地后,一家可以解放出两个劳动力,相比种田,收入能翻好几倍呀。”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小岗村的农民更加鼓起了精神。
土地流转借助互联网提速枣房网,小岗村的农产品也通过信息化扩大了销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小岗农业,把小岗的农产品优价卖出去,2016年12月,凤阳小岗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小岗村。“当时的大包干解放了生产力,现在我们要用‘互联网+大包干’的模式解决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问题,带动农民增收。”小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辉告诉记者,他们要把大包干所代表的小岗精神,“互联网+”代表的现代农业科技结合起来,为农户提供专业的行业资讯、电子商务、品牌培育、质量追溯、政策落实以及线上会展推广的全方位服务,从而创造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销售模式。
2018年8月,小岗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互联网+大包干”乡愁平台APP上线,“互联网+大包干”模式通过乡愁平台将互联网服务延伸至每一个农户,为每个农户开通自己的网上店铺,通过平台使农户与城市的消费者建立直接联系,畅通了精准的销售渠道,为农民创收、增收服务。
发展教育:“岗人治岗”的未来守望
“小岗现在最缺什么诱爱卡盟?缺人才!”
解决了温饱问题,尝到改革甜头的小岗村干部以及“包二代”们,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前,也都意识到了这个现实问题。小岗村的长久发展,需要培育出一批有文化有追求的青年一代。

在小岗村,有一个承载着小岗未来的地方——小岗学校。学校原来就是一村小,周边5公里范围内没有初中,村里决定扩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2012年3月,滁州师范毕业的邱建闯接到一个任务——负责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筹建工作。小岗学校建成后,邱担任校长至今。
“乡村学校基础薄弱,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提高?乡村资源有限,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培养?”这是邱建闯来小岗学校之初就曾思考的问题。早在规划学校时,邱建闯就认识到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乡村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他加大了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他借助学校的信息化及有效智慧校园系统的同步课堂系统,主动“联姻”有书法特色的天津市红星路小学,以“互联网加教育”的方式,弥补学校专业书法师资的缺陷。除此之外,小岗学校借助当地特色,开发了凤阳花鼓、武术等兴趣班,以此传承小岗文化。
“改革开放带来了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现在吃穿不愁。勇于改革创新鸿蒙圣王,是小岗的精神财富。希望后辈们胆子再放大一点,办法放多一点,进一步把我们在农村的事情干好,做大做强。”谈起小岗村的未来,严金昌老人声如洪钟沈陶然。经历过风雨、见过世面的他将发展的动力寄望于教育,寄望于小岗的孩子们。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小岗后,给我们壮了胆,指了路。如今,小岗‘三年大提升’项目已经启动。未来,我们争取再大幅提升村民可支配收入,将小岗打造为5A景区……”凤阳县委书记徐广友对这篇土地爱得深沉。在他看来,新时代仕途记,带着小岗人一起“盘活‘小岗’这块牌子蛇君如墨,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是县委书记及领导班子最大的责任。他认为40年的时光,也不断为小岗精神赋予新内涵。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到“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小岗精神在点亮小岗村的同时,也在点亮更多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