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有趣的溶解》听课记录
2024年01月09日 / 全部文章 / 浏览:1 /
《小班科学《有趣的溶解》听课记录》
一、课程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旨在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幼儿了解溶解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了解溶解现象,知道固体可以溶解在液体中。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三、活动准备
实验材料:水、糖、盐、面粉、淀粉、碘酒、酒精、小瓶子、滴管等。
教学课件:溶解现象的动画演示。
教学环境:宽敞明亮的活动室,安全、整洁。
四、活动过程
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活动:“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吗?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溶解现象?”幼儿积极回答,教师总结:“溶解就是固体在液体中逐渐消失的现象。”
实验操作环节
(1)教师演示:教师将糖放入水中,边搅拌边讲解溶解的过程,引导幼儿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
(2)幼儿操作:教师将实验材料分发给幼儿,让他们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讨论环节
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你们刚才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的物质能溶解,有的物质不能溶解?”幼儿积极发言,教师总结:“固体能否溶解在液体中,取决于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总结环节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溶解现象的动画,让幼儿再次回顾实验过程,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最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趣的溶解现象,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五、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达成情况: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实验操作,了解了溶解现象,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达到了活动目标。
教学方法运用情况:本次活动中,教师采用了演示、操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教学环境创设情况:活动室宽敞明亮,实验材料准备充分,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指导情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六、改进措施
在导入环节,可以增加一些与溶解现象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操作环节,可以适当增加实验材料的种类,让幼儿有更多的观察和操作机会。
在讨论环节,可以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分析溶解现象,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总结环节,可以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总之,本次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幼儿的科学教育奠定了基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幼儿提供更多有趣、有益的科学活动。